跳至主要內容

(5)2020阿里Java面试题


1 技术一面

1.1 Hashmap 为什么不用平衡树?

HashMap 使用哈希表而不是平衡树的主要原因在于性能和设计考虑。

  1. 时间复杂度:哈希表的平均情况下插入、删除和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1),而平衡树(如红黑树)的时间复杂度为 O(log n)。在大多数情况下,哈希表提供了更快的操作。
  2. 简单性:哈希表的实现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实现。相比之下,平衡树的实现更为复杂,包括平衡维护、旋转操作等。简单的实现通常意味着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错误率。
  3. 内存占用:哈希表通常比平衡树在内存占用方面更高效。尤其是对于小型数据集,哈希表可能更节省内存。
  4. 适用性:哈希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很好地工作,尤其是对于插入和查找操作频繁、数据量较大的情况。平衡树则更适用于需要有序遍历、范围查询等场景。

尽管哈希表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哈希冲突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而平衡树则提供了稳定的 O(log n) 的时间复杂度。因此,在某些特定场景下,选择平衡树作为数据结构可能更合适。但就一般用途而言,HashMap 的设计能够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需求。

1.2 说说Java AQS的作用和原理?

Java AQ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是 Java 并发包中的一个重要组件,用于构建锁和其他同步器的基础。它提供了一种框架,使得开发者可以相对容易地实现自定义的同步器。AQS 的核心思想是基于一个先进先出(FIFO)的等待队列,通过内置的状态变量来控制线程的获取和释放资源。

AQS 的主要作用和原理如下:

  1. 提供底层的同步器框架:AQS 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同步器框架,开发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种类型的同步器,如独占锁、共享锁等。它将同步状态的管理和线程的阻塞/唤醒机制进行了封装,使得实现同步器变得更加简单。
  2. 内置状态变量:AQS 内部维护了一个状态变量,用于表示同步器的状态。开发者可以通过修改这个状态变量来实现自定义的同步逻辑。例如,在 ReentrantLock 中,状态变量可以表示锁的占用情况。
  3. 使用等待队列管理线程阻塞:AQS 使用一个先进先出的等待队列来管理因为获取资源失败而被阻塞的线程。当线程尝试获取资源失败时,它会被放入等待队列中,并被阻塞。当资源可用时,AQS 会从队列中选择一个线程唤醒,并使其尝试重新获取资源。
  4. 支持独占模式和共享模式:AQS 支持两种同步模式,即独占模式和共享模式。在独占模式下,同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线程持有资源;而在共享模式下,多个线程可以同时持有资源。通过合理设计状态变量和等待队列,AQS 可以灵活支持这两种模式。
  5. 使用 CAS 操作实现线程安全的状态变更:AQS 使用 CAS(Compare and Swap)操作来实现对状态变量的安全更新,从而保证线程安全性。CAS 操作是一种原子性操作,可以确保多线程环境下对共享变量的原子性修改。

总的来说,Java AQS 提供了一个灵活且高效的同步器框架,通过内置的状态变量和等待队列,以及使用 CAS 操作来实现线程安全的状态变更,使得开发者可以相对容易地实现各种类型的同步器,从而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同步需求。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演示如何使用 AQS 实现一个简单的自定义同步器,该同步器用于控制同时只能有两个线程访问临界资源: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lock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class SimpleSync extends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MAX_PERMITS = 2; // 最多允许两个线程同时访问资源

    protected boolean tryAcquire(int permits) {
        while (true) {
            int availablePermits = getState(); // 获取当前可用的许可数量
            int remainingPermits = availablePermits - permits;
            if (remainingPermits < 0 || compareAndSetState(availablePermits, remainingPermits)) {
                // 如果可用许可数量不足,或者成功更新状态变量,则返回获取许可的结果
                return remainingPermits >= 0;
            }
        }
    }

    protected boolean tryRelease(int permits) {
        while (true) {
            int current = getState(); // 获取当前状态
            int newState = current + permits; // 释放许可后的新状态
            if (compareAndSetState(current, newState)) {
                // 如果成功更新状态变量,则返回释放许可的结果
                return true;
            }
        }
    }

    public void acquire(int permit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acquireShared(permits);
    }

    public void release(int permits) {
        releaseShared(permits);
    }
}

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impleSync sync = new SimpleSync();

        // 创建线程A
        Thread threadA = new Thread(() -> {
            try {
                sync.acquire(1); // 尝试获取一个许可
                System.out.println("Thread A acquired the resource.");
                Thread.sleep(1000); // 模拟访问资源的耗时操作
                System.out.println("Thread A releasing the resource.");
                sync.release(1); // 释放一个许可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创建线程B
        Thread threadB = new Thread(() -> {
            try {
                sync.acquire(1); // 尝试获取一个许可
                System.out.println("Thread B acquired the resource.");
                Thread.sleep(1000); // 模拟访问资源的耗时操作
                System.out.println("Thread B releasing the resource.");
                sync.release(1); // 释放一个许可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启动线程A和线程B
        threadA.start();
        threadB.start();
    }
}

在这个示例中,SimpleSync 类继承了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并重写了 tryAcquiretryRelease 方法来定义获取和释放资源的逻辑。tryAcquire 方法尝试获取指定数量的许可,如果当前可用许可数量足够,则返回 true,否则返回 falsetryRelease 方法用于释放指定数量的许可。在 Main 类的 main 方法中,创建了两个线程(线程A和线程B),它们分别尝试获取和释放资源。由于 SimpleSync 类中限制了最多只能有两个线程同时访问资源,因此线程A和线程B会交替获取和释放资源。

1.3 CLH 同步队列怎么实现非公平和公平?

CLH (Craig, Landin, and Hagersten) 锁是一种有效的自旋锁,其设计主要目的是减少多处理器上的缓存争用。CLH 锁通常用于构建公平的同步队列,但其变体也可以用于实现非公平锁。下面将详细介绍 CLH 锁如何被用来实现公平和非公平的同步机制。

CLH 锁使用一个隐式的链表队列来管理线程的同步。每个想要获取锁的线程都会在其本地节点中表示其状态(比如锁的持有状态),并且这个节点被插入到队列中。

  • 节点定义:每个节点通常包含一个布尔字段,如 locked,表示线程是否持有锁或等待锁。
  • 链表队列:节点通过前驱节点的引用(通常是一个原子引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队列。

在公平的 CLH 锁实现中,每个线程在其节点中设置 lockedtrue 来表示它需要锁,并且在释放锁时将其设置为 false。线程在尝试获取锁时,会查看其前驱节点的 locked 字段:

  1. 入队:线程创建一个节点,将 locked 设置为 true 并将其加到队列尾部。
  2. 等待前驱释放:线程等待其前驱节点中的 locked 变为 false,这意味着前驱已释放了锁。
  3. 获取锁:一旦前驱释放了锁,当前线程就可认为自己持有了锁。
  4. 释放锁:当线程完成其临界区代码后,它会将自己的 locked 设置为 false,允许其后继节点获取锁。

这种方式确保了队列中的线程按照它们到达的顺序获得锁,从而保证了公平性。

非公平的 CLH 锁的实现可以通过允许线程“插队”来实现。在非公平锁中,线程可能会检查锁是否可立即获得,而不是无条件地在队列尾部等待:

  1. 尝试立即获取:线程尝试检查当前是否有其他线程持有锁,如果没有,则尝试立即占用锁。
  2. 入队:如果锁被占用,线程仍然创建一个节点并加入到队列中。
  3. 等待和获取锁:同公平锁类似,线程需要等待其前驱释放锁。
  4. 释放锁:释放锁时设置 lockedfalse

通过这种方式,非公平的 CLH 锁允许某些线程在某些情况下更快地获取锁,但这会牺牲一定的公平性。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使用公平还是非公平的同步机制通常取决于具体的性能需求和线程行为特征。公平锁提供了更一致的响应时间,而非公平锁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提供更好的吞吐量。

1.4 JVM 里 new 新对象时,堆会发生抢占吗?

在 Java 中使用 new 关键字创建对象时,实际上是在堆内存中为对象分配内存空间。堆内存的分配过程通常是通过指针碰撞(Bump Pointer)或者空闲列表(Free List)等方式进行的,而不是“抢占”的概念。

在典型的 JVM 实现中,堆内存的管理是由垃圾收集器负责的,垃圾收集器会在堆内存中维护一个分配指针,用于指示下一个可用的内存区域。当执行 new 操作时,JVM 会根据对象的大小和内存分配策略在堆内存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来存放对象。如果找到了合适的位置,分配指针会向后移动,指向下一个可用的内存区域,然后将对象的数据写入该位置。如果无法找到足够的连续空间来存放对象,就会触发一次垃圾收集,尝试释放一些不再使用的对象以腾出空间。

因此,堆内存的分配过程通常是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的,而不是通过抢占的方式。不过,在高并发的情况下,多个线程同时进行对象分配时可能会存在竞争,但这并不是抢占,而是线程之间的竞争条件。JVM 会通过锁等机制来保证对象分配的线程安全性。

1.5 怎么保障 JVM 堆的线程安全?

在 Java 中,堆内存本身并不是线程安全的,因为堆内存中存放的对象可以被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和修改。然而,Java 程序中的对象访问和修改通常是通过引用来进行的,而引用本身在多线程环境下是线程安全的。因此,保障 JVM 堆的线程安全通常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

  1. 同步机制:在多线程环境下,通过同步机制(如 synchronized 关键字、ReentrantLock 等)来保护共享资源的访问,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访问该资源,从而避免竞争条件和数据竞争。
  2. 线程安全的数据结构:使用线程安全的数据结构(如 ConcurrentHashMap、CopyOnWriteArrayList 等)来存储共享数据,这些数据结构已经在内部实现了同步机制,可以确保在多线程环境下的线程安全性。
  3. 不可变对象:设计不可变对象,即对象的状态一旦创建就不能被修改。不可变对象是线程安全的,因为它们的状态不会发生变化,多个线程可以安全地访问和共享它们。
  4. 线程封闭:将对象的访问限制在单个线程内部,确保每个线程都只能访问自己的对象,从而避免多线程之间的共享和竞争。
  5. 避免共享状态:尽量避免多个线程共享可变的状态,如果必须共享状态,则需要使用同步机制来保护共享状态的访问。
  6. 使用并发工具类:使用 Java 提供的并发工具类(如 CountDownLatch、Semaphore、CyclicBarrier 等)来协调多个线程的执行顺序和并发访问。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在 JVM 堆中确保线程安全性,保护共享资源的访问,避免竞争条件和数据竞争,从而提高程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6 Redis 支持哪些数据结构?

字符串(Strings):这是最基本的数据类型,可以包含任何数据,例如文本、数字或二进制数据。字符串最大可以是512MB。
哈希(Hashes):是键值对集合。它们是存储对象的理想方式,每个对象可以有多个字段和值。
列表(Lists):简单的字符串列表,按插入顺序排序。你可以在列表的头部或尾部添加元素。
集合(Sets):是字符串的无序集合。它们是通过哈希表实现的,因此可以快速查找、添加和删除。
有序集合(SortedSets):类似于Sets,但每个元素都关联一个浮点数分数。这使得它们按分数有序。
位图(Bitmaps):通过提供对字符串的位操作,实现了一种特殊的操作方式。这不是一个独立的数据类型,而是一套操作字符串的方法。
超日志(HyperLogLogs):用于高效地估算集合的基数(不同元素的数量),特别适用于大量数据。
流(Streams):在Redis5.0中引入,用于构建消息队列系统。它们类似于日志结构,可以有效地存储和检索消息流。
地理空间(Geospatial):用于存储地理位置信息,并能够轻松地进行各种地理空间计算。

1.7 讲一讲 MySQL 的索引结构?

MySQL的InnoDB存储引擎采用的索引结构是B+树。在InnoDB中,表数据文件本身就是按B+树组织的一个索引结构,这棵树的叶结点data域保存了完整的数据记录。这种索引叫做聚集索引,因为InnoDB的数据文件本身要按主键聚集。

B+树的特点包括:有m个子结点的父结点就有m个关键字。所有叶子结点包含了所有关键字(值),且构成由小到大的有序链表。所有非叶子结点起索引作用,结点仅包含子树所有结点的最大值。所有叶子结点都在同一层。InnoDB要求表必须有主键,如果没有显式指定,则MySQL系统会自动选择一个可以唯一标识数据记录的列作为主键,如果不存在这种列,则MySQL自动为InnoDB表生成一个隐含字段作为主键。InnoDB的所有辅助索引都引用主键作为data域。此外,InnoDB索引的数据存储在叶子节点上,每个叶子节点默认的大小是16KB。当新记录插入到InnoDB聚簇索引中时,如果按顺序插入索引记录(升序或降序),当达到叶子节点最大的容量时,下一条记录就会写到新的页中。叶子节点可使用的容量为总容量的15/16,InnoDB会留1/16的空间,以备将来插入和更新索引记录时使用。如果以随机顺序插入记录,则页面的容量为1/2到15/16之间。

总的来说,B+树的结构特性使得InnoDB在数据检索、插入和更新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性能表现。

2 技术二面

2.1 红黑树和 AVL 树有什么区别?

红黑树和AVL树都是常见的自平衡二叉查找树,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平衡性和性能方面:

  1. 平衡性:
    • AVL树:AVL树是一种严格平衡的二叉查找树,它要求任意节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的高度差(平衡因子)不超过1。也就是说,AVL树中任何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最多为1,因此保证了AVL树的高度近似于log(n),这也使得AVL树在查找操作上有较好的性能。
    • 红黑树:红黑树是一种不严格但近似平衡的二叉查找树,它通过引入颜色标记和一系列平衡性质来确保树的大致平衡。红黑树的平衡性要求较AVL树更为宽松,其主要性质包括节点是红色或黑色、根节点是黑色、每个叶子节点(NIL节点)是黑色、不能有相邻的两个红色节点等。由于其宽松的平衡性质,红黑树在插入和删除操作时比AVL树更为高效,但整体高度可能会略高于AVL树。
  2. 性能:
    • AVL树:AVL树在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时需要通过旋转操作来维持平衡性,这可能导致更频繁的平衡调整,因此相对于红黑树来说,AVL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更耗时。
    • 红黑树:红黑树通过颜色标记和较宽松的平衡性质来确保树的近似平衡,相比AVL树,它在插入和删除操作时通常需要更少的旋转操作,因此具有更好的性能。红黑树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广泛,例如在STL中的map、set等容器的实现中就广泛采用了红黑树。

综上所述,AVL树和红黑树都是自平衡二叉查找树,它们在平衡性和性能上有所不同。AVL树保持严格平衡,适用于对读操作较多的场景;而红黑树通过较宽松的平衡性质保证了性能,适用于读写操作都较频繁的场景。

2.2 如何才能得到一个线程安全的 HashMap?

要实现一个线程安全的 HashMap,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

  1. 使用 ConcurrentHashMap:ConcurrentHashMap 是 Java 并发包提供的线程安全的哈希表实现。它采用了分段锁(Segment Locking)的机制来实现并发访问,将整个哈希表分成多个段(Segment),每个段都是一个独立的哈希表,各自管理自己的锁。这样可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并发访问的高效率,并保证线程安全。
Map<KeyType, ValueType> concurrentHashMap = new ConcurrentHashMap<>();
  1. 使用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通过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 方法可以创建一个线程安全的 HashMap,它会将所有的操作都封装在同步块中,保证了线程安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供线程安全,但在高并发环境下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Map<KeyType, ValueType> synchronizedHashMap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Map(new HashMap<>());
  1. 自行实现同步控制:可以在自己的代码中使用锁或其他同步机制来保证 HashMap 的线程安全性。例如,可以使用 ReentrantLock 或 synchronized 关键字来对操作进行同步控制。
Map<KeyType, ValueType> hashMap = new HashMap<>();
ReentrantLock lock = new ReentrantLock();

// 在需要操作 HashMap 的地方获取锁进行同步
lock.lock();
try {
    // 执行 HashMap 的操作
} finally {
    lock.unlock(); // 在 finally 块中释放锁,确保锁的释放
}

总的来说,最简单且推荐的方式是直接使用 ConcurrentHashMap,因为它是专门为高并发环境设计的线程安全哈希表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性能和可伸缩性。

2.3 讲一下 JVM 常用垃圾回收器?

Java 虚拟机(JVM)提供了多种垃圾回收器,每种回收器都有不同的设计和实现,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 JVM 垃圾回收器:

  1. Serial 收集器:Serial 收集器是最基本的垃圾回收器,也是最古老的回收器之一。它是一个单线程的收集器,在进行垃圾回收时会暂停所有用户线程。Serial 收集器适用于简单的小型应用和客户端环境。
  2. Parallel 收集器:Parallel 收集器(也称为吞吐量收集器)是一个多线程的收集器,在进行垃圾回收时会利用多个 CPU 核心来加速垃圾回收过程,以提高吞吐量。Parallel 收集器适用于需要高吞吐量的服务器应用。
  3. CMS 收集器:CMS(Concurrent Mark-Sweep)收集器是一种以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它在进行垃圾回收时,尽可能地减少停顿时间,以满足对低延迟的要求。CMS 收集器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用户请求的应用。
  4. G1 收集器:G1(Garbage-First)收集器是一种面向服务端应用的垃圾回收器,它具有可预测的停顿时间和高吞吐量的特点。G1 收集器将堆划分为多个区域,并进行并发标记-整理算法来回收垃圾。G1 收集器适用于大内存、多核心、低延迟的应用场景。
  5. ZGC:ZGC 是 JDK 11 引入的一种低延迟垃圾收集器,目标是在不牺牲吞吐量的情况下,实现更低的停顿时间。它是一种可并发的、分代的垃圾收集器,适用于需要极低停顿时间的大型应用。
  6. Shenandoah:Shenandoah 是 JDK 12 引入的一种低停顿时间垃圾收集器,类似于 ZGC,它也是一种可并发的、分代的垃圾收集器,但它的停顿时间更短。Shenandoah 适用于对低停顿时间有严格要求的大型应用。

这些垃圾收集器各有特点,开发者可以根据应用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收集器来优化垃圾回收性能和停顿时间。

2.4 你设计数据库遵循的范式?

数据库设计通常遵循范式(normal forms),以确保数据的组织和存储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冗余和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常见的范式包括:

  1. 第一范式(1NF):确保每个属性都是原子性的,即属性不能再分解。这意味着每个属性都应该是单一值,而不是多个值的集合。
  2. 第二范式(2NF):在满足1NF的基础上,确保非主属性(非键属性)完全依赖于候选键。简单来说,表中的每一列都与主键相关,而不是与主键的一部分相关。
  3. 第三范式(3NF):在满足2NF的基础上,消除非主属性之间的传递依赖。换句话说,任何非主属性都不应该依赖于其他非主属性。
  4. Boyce-Codd范式(BCNF):BCNF是对第三范式的进一步规范,它要求任何非平凡依赖关系都是由候选键决定的。
  5. 第四范式(4NF):在满足BCNF的基础上,处理多值依赖。
  6. 第五范式(5NF):在满足第四范式的基础上,处理联合依赖。
    通常情况下,设计数据库时的目标是达到第三范式,因为它能够消除大多数数据冗余,同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需要达到更高级别的范式来满足特定的需求和要求。

3 技术三面

3.1 什么是JVM内存泄漏问题,怎么解决?

JVM(Java虚拟机)内存泄漏问题是指在Java应用程序中,由于对象持有了不再需要的内存引用,导致这些内存无法被垃圾回收器回收,最终导致内存占用不断增加,直至应用程序耗尽可用内存而崩溃或性能严重下降的情况。

常见的导致JVM内存泄漏的情形包括:

  1. 未关闭资源:在使用诸如文件、数据库连接、网络连接等资源时,如果没有及时关闭这些资源,它们将继续占用内存,直到垃圾回收器能够回收。
  2. 静态集合对象:静态集合对象的生命周期与应用程序一样长,如果向这些集合中不断添加对象而不及时移除,会导致对象永远无法被回收。
  3. 长时间存活的对象引用:如果对象被长时间引用,并且这些引用没有被释放,那么即使对象已经不再使用,它们也不会被垃圾回收。
  4. 内存泄漏的第三方库:使用第三方库时,如果它们存在内存泄漏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应用程序。

为了排查和解决JVM内存泄漏问题,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使用内存分析工具(如Eclipse Memory Analyzer、VisualVM等)来检测内存泄漏,并定位到导致内存泄漏的对象。
  • 检查代码,确保资源在使用完毕后被正确关闭,并尽量避免创建静态集合对象。
  • 注意对象的生命周期,避免长时间持有不必要的对象引用。
  • 更新第三方库到最新版本,以避免已知的内存泄漏问题。

3.2 怎么理解强一致性、单调一致性和最终一致性?

这些是分布式系统中常用的一致性模型,用于描述在分布式环境中数据复制和更新的行为:

  1. 强一致性(Strong Consistency):

    • 强一致性要求系统中的所有节点都能够在同一时间看到相同的数据状态。换句话说,无论客户端从哪个节点读取数据,都会得到最新、一致的结果。在强一致性模型下,所有的读写操作都是原子性的,且任何更新操作在完成后都会立即反映到系统中的所有节点上。
    • 强一致性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系统的可用性和性能。
  2. 单调一致性(Monotonic Consistency):

    • 单调一致性要求如果一个客户端读取了某个数值,那么之后的读操作都不应该返回更旧的值。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客户端观察到了某个顺序的更新,那么之后的观察都应该是按照这个顺序的更新。
    • 单调一致性保证了数据的变化方向性,确保客户端能够感知到数据的更新。
  3. 最终一致性(Eventual Consistency):

    • 最终一致性允许系统中的不同节点在某个时间点上具有不同的数据视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节点最终会收敛到一个一致的状态。
    • 最终一致性放宽了一致性要求,允许在数据更新过程中出现短暂的不一致,但保证在足够长的时间尺度内,系统最终会达到一致的状态。
    • 最终一致性通常通过版本向量、时间戳或其他形式的向量时钟来实现。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何种一致性模型取决于系统的需求以及对性能、可用性和数据一致性的权衡。某些系统可能需要强一致性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而另一些系统则可能更关注可用性和性能,并愿意接受一定程度的最终一致性。

3.3 分布式锁有哪些解决方案?

分布式锁是用于在分布式系统中协调多个节点之间对共享资源的访问的一种机制。常见的分布式锁解决方案包括:

  1. 基于数据库的分布式锁:

    • 使用数据库表来实现分布式锁,可以通过在数据库中插入一条记录来表示锁的状态,利用数据库的事务特性来保证锁的互斥性和持久性。
    • 优点:简单易用,可靠性高。
    • 缺点:性能较差,对数据库的压力较大,容易出现死锁和性能瓶颈。
  2. 基于缓存的分布式锁:

    • 使用分布式缓存系统(如Redis)来实现分布式锁,通过设置缓存中的某个键值对来表示锁的状态,利用缓存的原子性操作(如SETNX)来保证锁的互斥性。
    • 优点:性能较高,对数据库的压力较小,支持可重入锁、超时机制等功能。
    • 缺点:缓存故障可能导致锁失效,需要处理分布式环境下的并发竞争和死锁等问题。
  3. 基于ZooKeeper的分布式锁:

    • 使用ZooKeeper分布式协调服务来实现分布式锁,利用ZooKeeper的临时顺序节点和watch机制来实现锁的互斥性和唯一性。
    • 优点:提供了高度可靠的分布式锁解决方案,支持分布式环境下的各种并发控制。
    • 缺点:ZooKeeper的部署和维护成本较高,性能相对较低。
  4. 基于分布式算法的分布式锁:

    • 使用一些分布式算法来实现分布式锁,如基于Paxos或Raft算法的分布式一致性协议。
    • 优点:提供了高度可靠和高性能的分布式锁解决方案。
    • 缺点:实现和维护成本较高,对系统的要求较高。
  5. 基于内存网格的分布式锁:

    • 使用内存网格(如Hazelcast)来实现分布式锁,利用内存网格的分布式数据结构和原子操作来实现分布式锁。
    • 优点:性能较高,部署简单,支持多种分布式环境下的锁实现。
    • 缺点:对内存网格的依赖性较强,可能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

不同的分布式锁解决方案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开发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来实现分布式系统中的锁控制。

3.4 如何解决 Redis 缓存穿透问题?

Redis 缓存穿透问题是指针对不存在的数据不断发起请求,导致这些请求绕过缓存直接访问数据库,给数据库造成压力,甚至引起雪崩效应。为了解决 Redis 缓存穿透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空对象缓存(缓存空值):当数据库中不存在某个键对应的值时,不直接返回空结果,而是将空结果也缓存到 Redis 中,并设置一个较短的过期时间。这样,当下次有相同的请求到来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到空结果,而不必每次都访问数据库。

  2. 布隆过滤器(Bloom Filter):使用布隆过滤器来预先过滤掉不存在的键,可以有效降低缓存穿透的风险。布隆过滤器是一种快速判断某个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中的数据结构,可以快速过滤掉大部分不存在的键。

  3. 热点数据预加载:将热点数据提前加载到缓存中,保证这些数据在缓存中存在,并且设置较长的过期时间。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缓存穿透的发生。

  4. 限流:对请求进行限流,当请求频率过高时,可以临时拒绝一部分请求,或者进行请求的延迟处理,从而减轻对数据库的压力。

  5. 缓存击穿策略:当有大量并发请求同时访问一个不存在于缓存中的热点数据时,可能会导致大量请求直接访问数据库,这就是缓存击穿。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缓存击穿问题,如加锁、使用互斥体(Mutex)等机制,确保只有一个请求可以访问数据库并加载数据,其他请求则等待结果返回。

  6. 限制请求参数范围:对请求参数进行有效性验证,限制请求参数的范围,只允许合法的请求通过,可以有效减少恶意攻击和非法请求对系统的影响。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 Redis 缓存穿透问题,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5 Redis 集群方案有哪些?

Redis 集群方案是为了提高 Redis 的性能、容错性和可扩展性而设计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Redis 集群方案:

  1. Redis Sentinel:Redis Sentinel 是 Redis 官方提供的一种高可用性方案,通过 Sentinel 进程监控主从 Redis 实例的健康状态,并在主节点失效时自动进行故障转移,选择新的主节点。Redis Sentinel 集群通常包含多个 Sentinel 实例和多个 Redis 实例,能够提供基本的故障检测和故障转移功能。

  2. Redis Cluster:Redis Cluster 是 Redis 官方提供的一种分布式方案,用于将数据分片存储在多个 Redis 节点中,实现水平扩展和负载均衡。Redis Cluster 集群由多个 Redis 节点组成,每个节点负责存储部分数据,并通过集群总线协议进行数据交换和复制。Redis Cluster 集群提供了自动的数据分片、故障转移和节点动态扩缩容等功能。

  3. Twemproxy:Twemproxy(也称为nutcracker)是一个代理服务器,用于将多个 Redis 实例组合成一个逻辑的 Redis 集群,提供负载均衡和故障转移的功能。Twemproxy 可以将客户端请求分发到多个后端 Redis 实例上,并根据负载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实现高可用性和性能扩展。

  4. Redisson:Redisson 是一个基于 Redis 的 Java 客户端和分布式组件库,提供了丰富的分布式解决方案,包括分布式对象、分布式锁、分布式集合等。Redisson 可以与 Redis Sentinel 或 Redis Cluster 集群配合使用,实现高可用性和分布式存储的功能。

  5. Pivotal Redis Enterprise:Pivotal Redis Enterprise 是一个商业化的 Redis 集群解决方案,提供了自动化的 Redis 集群部署、管理和监控功能,以及高可用性、分布式存储和强一致性等特性,适用于生产环境的企业级应用场景。

这些 Redis 集群方案各有特点,开发者可以根据应用的需求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方案来构建高性能、高可用性的 Redis 集群。

3.6 Elasticsearch 的底层数据结构是怎么样的?

Elasticsearch 的底层数据结构主要由 Apache Lucene 提供支持,Lucene 是一个全文搜索引擎库,被 Elasticsearch 用作其索引引擎。以下是 Elasticsearch 底层数据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1. 倒排索引(Inverted Index):倒排索引是 Elasticsearch 最重要的数据结构之一,用于快速查找文档中的词条(terms)。它将文档中的每个词条映射到包含该词条的所有文档的列表。倒排索引存储了词条到文档的映射关系,使得在大规模文档集合中快速定位到包含特定词条的文档变得高效。
  2. 分段(Segment):Elasticsearch 中的索引被分成多个分段,每个分段都是一个独立的倒排索引,用于存储部分文档数据。分段的引入使得索引可以更加灵活和高效地管理,例如可以将新的文档数据追加到现有分段中,而不需要重建整个索引。
  3. B树(B-Tree):Elasticsearch 使用 B树 结构来管理分段的元数据和倒排索引的索引数据。B树是一种平衡树结构,它可以在保持树的平衡的同时,快速查找和插入节点。
  4. 近实时搜索(Near Real-Time Search):Elasticsearch 支持近实时搜索,即文档索引和搜索操作的延迟非常短。这是通过使用内存缓存、写入预先分配的分段、异步刷新和交换新旧分段等技术实现的。
  5. 分布式存储和搜索:Elasticsearch 是一个分布式的搜索引擎,它将索引数据分片存储在多个节点上,并使用分布式算法来实现索引和搜索操作的分布式协调和数据复制。

总的来说,Elasticsearch 的底层数据结构主要由倒排索引、分段、B树等组成,通过这些数据结构,Elasticsearch 能够实现高效的全文搜索和分布式存储。

3.7 说说JVM 的内存模型?

Java 虚拟机(JVM)的内存模型是 JVM 运行 Java 应用程序时数据存储和管理的框架。了解 JVM 的内存模型对于优化应用性能、避免内存泄漏以及更好地理解 Java 程序的运行机制非常重要。以下是 JVM 内存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

  1. 方法区(Method Area):方法区是所有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用于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型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在某些 JVM 实现中,这一部分也被称作“永久代”(PermGen),但从 Java 8 开始,此部分被元空间(Metaspace)所替代。
  2. 堆(Heap):堆是 JVM 中最大的一块内存区域,也是垃圾收集器管理的主要区域。它被所有线程共享。堆用于存放对象实例以及数组。根据对象的生命周期不同,堆通常被划分为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和老年代(Old Generation)。新生代中的对象存活时间短,老年代中的对象存活时间长。
  3. 栈(Stack):每个线程在 JVM 中都有自己的栈,称为栈内存,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栈帧是方法调用和方法执行的内存模型,每个方法被调用到执行完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栈帧在栈中的入栈到出栈过程。
  4.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程序计数器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可以看作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程序计数器,是线程私有的。
  5. 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本地方法栈与 Java 栈功能类似,但本地方法栈是为虚拟机使用到的 Native 方法服务的。在 Java 中调用非 Java(即本地)方法的时候使用。
  6. 直接内存(Direct Memory):直接内存并不是 JVM 运行时数据区的一部分,但也经常被用在 Java 应用中,主要用于 NIO(New Input/Output)库,通过存储数据到直接内存,可以提高 IO 操作的性能,因为避免了在 Java 堆和 Native 堆中来回复制数据。

这些区域组合在一起构成了 JVM 的内存模型,理解它们的工作方式和互动关系对于优化 Java 应用和解决内存相关的问题至关重要。

3.8 有哪些中间件和框架应用了Netty,作用是什么?

Netty 是一个高性能的异步事件驱动网络应用框架,主要用于快速开发可伸缩的网络服务器和客户端。由于其灵活性和高性能,许多中间件和框架都选择了 Netty 作为底层网络通信的基础。以下是一些应用了 Netty 的中间件和框架以及它们的作用:

  1. Apache Kafka:Apache Kafka 是一个分布式的流处理平台,用于处理大规模的实时数据流。Kafka 使用 Netty 处理网络通信,实现了高性能的消息传递。
  2. Elasticsearch:Elasticsearch 是一个分布式的搜索和分析引擎,用于实时地存储和检索大规模的数据。Elasticsearch 使用 Netty 处理节点之间的通信,确保了高性能和可伸缩性。
  3. gRPC:gRPC 是一个高性能的远程过程调用(RPC)框架,基于 Protocol Buffers,并使用 HTTP/2 协议进行通信。gRPC 的 Java 实现使用了 Netty 来处理底层的网络通信,提供了高效的 RPC 通信能力。
  4. Akka:Akka 是一个构建高并发、分布式和容错应用的工具包,基于 Actor 模型。Akka 使用 Netty 来实现底层的网络通信,支持高性能的消息传递和事件驱动的并发模型。
  5. NATS:NATS 是一个轻量级的分布式消息系统,用于构建可扩展的、高性能的实时消息传递应用。NATS 使用 Netty 来实现底层的网络通信,提供了可靠的消息传递和订阅发布功能。
  6. RocketMQ:RocketMQ 是一个分布式消息队列系统,用于构建大规模的实时消息处理应用。RocketMQ 使用 Netty 来实现底层的网络通信,支持高性能的消息传递和可靠的消息队列功能。

这些中间件和框架应用了 Netty,主要是为了利用其高性能、异步非阻塞的网络通信特性,以及轻量级和可扩展的设计,从而提供高效、可靠的网络通信能力,满足大规模分布式应用的需求。

3.9 讲一下 B 树和 B+树的区别?

B树和B+树是常见的用于数据库索引和文件系统等数据结构,它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显著的区别:

  1. 定义:

    • B树:B树是一种自平衡的树状数据结构,它是一种多路搜索树,每个节点可以有多个子节点。B树的特点是节点存储的关键字个数有一个范围限制,且所有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次上。
    • B+树:B+树也是一种多路搜索树,与B树相比,B+树的非叶子节点不存储关键字的值,只存储关键字的索引,并且所有叶子节点都包含了全部关键字的值。在B+树中,所有叶子节点被链接成一个有序链表。
  2. 节点结构:

    • B树:B树的每个节点包含了若干关键字和指向子节点的指针。
    • B+树:B+树的非叶子节点只包含了关键字和指向子节点的指针,而叶子节点包含了关键字的值和指向相邻叶子节点的指针。
  3. 搜索方式:

    • B树:B树的搜索方式与二叉搜索树类似,通过比较关键字大小逐层搜索直至找到目标值。
    • B+树:B+树的搜索方式是从根节点开始,沿着关键字索引逐层搜索,直至到达叶子节点,然后在叶子节点上执行二分查找或顺序查找。
  4. 范围查询性能:

    • B树:由于B树的所有节点都存储了关键字的值,因此B树可以直接在非叶子节点上执行范围查询,不需要访问叶子节点。这使得B树在范围查询时具有优势。
    • B+树:B+树的所有关键字的值都存储在叶子节点上,非叶子节点只存储索引,因此在执行范围查询时,需要访问叶子节点。虽然B+树的叶子节点之间有指针连接,但范围查询性能可能会略低于B树。
  5. 适用场景:

    • B树:适用于需要频繁执行范围查询的场景,如数据库索引。
    • B+树:适用于需要频繁执行顺序遍历、范围查询或需要支持范围查询的场景,如文件系统索引和数据库索引。

综上所述,B树和B+树在节点结构、搜索方式、范围查询性能等方面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树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3.10 为什么要用 Redis 做缓存?

使用 Redis 作为缓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高性能:Redis 是一个基于内存的高性能键值存储系统,具有快速的读写速度和低延迟。由于数据存储在内存中,Redis 能够提供快速的数据访问,适用于对读取延迟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2. 丰富的数据结构支持:Redis 支持丰富的数据结构,包括字符串、哈希、列表、集合、有序集合等,使得开发人员可以更灵活地使用 Redis 来满足各种缓存需求。例如,可以将复杂的数据结构直接存储在 Redis 中,而不需要将其序列化为简单的字符串。

  3. 持久化支持:除了基于内存的缓存,Redis 还提供了持久化功能,可以将数据写入磁盘,以防止数据丢失。这使得 Redis 既可以用作缓存,也可以用作持久化存储,适用于需要数据持久化的场景。

  4. 分布式支持:Redis 支持分布式部署,可以通过主从复制和集群模式实现数据的高可用和横向扩展。这使得 Redis 可以应对大规模应用的需求,并提供高可靠性和高可扩展性的缓存解决方案。

  5. 丰富的功能特性:Redis 提供了丰富的功能特性,如发布订阅、事务、Lua 脚本、管道等,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缓存需求,并提供更多的扩展能力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Redis 具有高性能、丰富的数据结构支持、持久化功能、分布式支持和丰富的功能特性等优势,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缓存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各种互联网应用和分布式系统中。

3.11 讲一下 Springboot 的启动流程吧?

Spring Boot 的启动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加载启动类(Main Class):

    • Spring Boot 应用的启动类通常是一个带有 @SpringBootApplication 注解的 Java 类。当应用启动时,Java 虚拟机(JVM)会首先加载并执行这个启动类。
  2. 启动 Spring Boot 应用:

    • 在启动类中,Spring Boot 应用会创建一个 Spring 应用上下文(ApplicationContext)并启动应用。
    • Spring Boot 应用上下文会根据启动类所在的包以及类路径中的配置,自动扫描和加载应用程序中的组件(如控制器、服务、配置等)。
  3. 执行 SpringApplication.run() 方法:

    • 在启动类的 main() 方法中通常会调用 SpringApplication.run() 方法来启动 Spring Boot 应用。
    • SpringApplication.run() 方法会创建一个 Spring 应用上下文,并根据类路径中的配置自动配置 Spring Boot 应用。
  4. 自动配置:

    • Spring Boot 根据类路径中的依赖和配置,自动配置应用程序。这包括自动配置 Spring MVC、Spring Data、Spring Security、数据库连接池、日志等。
    • 自动配置是 Spring Boot 的核心特性之一,它通过预定义的条件(Conditional)来决定是否需要自动配置某个组件,从而简化了应用程序的配置。
  5. 运行应用程序:

    • Spring Boot 应用启动后,会根据类路径中的配置和自动配置来运行应用程序。
    • 这包括处理 HTTP 请求、执行业务逻辑、访问数据库等操作,这些都由 Spring 框架的各个模块来负责。
  6. 监听端口:

    • Spring Boot 应用在启动时会监听配置的端口,等待客户端的请求。默认情况下,Spring Boot 应用会监听端口 8080。
  7. 应用运行:

    • Spring Boot 应用在启动后会持续运行,处理客户端请求,执行业务逻辑,直至被关闭或终止。

总的来说,Spring Boot 的启动流程主要包括加载启动类、创建 Spring 应用上下文、执行自动配置、运行应用程序等步骤,这些步骤都是为了让开发者能够更快速地开发和部署应用程序。

3.12 Spring 如何解决 Bean 的循环依赖问题?

Spring 框架通过三级缓存解决了 Bean 的循环依赖问题。这三级缓存包括了singletonObjects、earlySingletonObjects、singletonFactories。

  1. singletonObjects:这是最常见的 Bean 缓存,用于存储已经完全初始化的 Bean 对象。当 Bean 完全初始化后,它会被放入 singletonObjects 中。
  2. earlySingletonObjects:这个缓存用于存储早期的 Bean 对象,即 Bean 的实例化过程中,即使尚未完全初始化,也会将其放入 earlySingletonObjects 中。这个缓存的目的是用于解决循环依赖问题。当一个 Bean 在创建过程中依赖了另一个尚未初始化完成的 Bean,Spring 会将尚未初始化完成的 Bean 提前暴露给依赖它的 Bean,并放入 earlySingletonObjects 中。
  3. singletonFactories:这个缓存用于存储 Bean 对象的创建工厂。如果一个 Bean 在创建过程中依赖了另一个尚未初始化完成的 Bean,Spring 会将该 Bean 对应的创建工厂放入 singletonFactories 中。

当 Spring 容器在初始化 Bean 的过程中遇到循环依赖时,会先创建 Bean 对象的代理,然后将这个代理暴露给其他 Bean 对象。当被依赖的 Bean 被创建完成后,Spring 会将其注入到代理对象中,从而解决了循环依赖问题。需要注意的是,Spring 仍然建议尽可能避免循环依赖,因为循环依赖可能会导致代码结构不清晰,增加维护成本。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 Spring 解决循环依赖问题,假设有两个类 A 和 B,它们相互依赖: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Component;

@Component
public class A {
    private B b;

    @Autowired
    public A(B b) {
        this.b = b;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System.out.println("A is doing something");
        b.doSomethingElse();
    }
}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Component;

@Component
public class B {
    private A a;

    @Autowired
    public B(A a) {
        this.a = a;
    }

    public void doSomethingElse() {
        System.out.println("B is doing something else");
        a.doSomething();
    }
}

在这个示例中,类 A 和类 B 分别依赖于对方,形成了循环依赖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pring 在初始化 Bean 的过程中会先创建 Bean 的代理,然后将代理暴露给对方类使用。

3.13 Java 提供了哪些队列?

Java 提供了多种队列数据结构,每种队列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Java 队列实现:

  1. LinkedList:java.util.LinkedList 实现了 Queue 接口,可以作为队列使用。它基于双向链表实现,可以在队列的两端进行高效的插入和删除操作。但在多线程环境下不是线程安全的。
  2. ArrayDeque:java.util.ArrayDeque 实现了 Deque 接口,可以作为双端队列或者栈使用,也可以作为普通队列。它基于可调整大小的数组实现,提供了高效的插入和删除操作,也是非线程安全的。
  3. PriorityQueue:java.util.PriorityQueue 实现了 Queue 接口,是一个优先级队列,元素按照优先级顺序进行排序。默认情况下,元素按照自然顺序进行排序,或者可以通过传入比较器来指定排序规则。
  4. ConcurrentLinkedQueue:java.util.concurrent.ConcurrentLinkedQueue 是一个线程安全的并发队列实现,基于链表结构。它使用了一种无锁的并发算法,适用于高并发环境。
  5. LinkedBlockingQueue:java.util.concurrent.LinkedBlockingQueue 是一个基于链表结构的阻塞队列实现,适用于生产者-消费者模式的场景。它具有可选的容量限制,当队列已满或为空时,插入和移除操作会阻塞。
  6. ArrayBlockingQueue:java.util.concurrent.ArrayBlockingQueue 是一个基于数组结构的阻塞队列实现,具有固定的容量限制。它同样适用于生产者-消费者模式的场景,当队列已满或为空时,插入和移除操作会阻塞。
  7. DelayQueue:java.util.concurrent.DelayQueue 是一个延迟队列,其中的元素只有在过了一定的延迟时间后才能被取出。它通常用于任务调度和定时执行场景。

这些队列实现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开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队列实现。

3.14 讲一讲 Spring 和 Springboot 的区别?

Spring 和 Spring Boot 都是 Java 平台上广泛使用的框架,但它们有一些区别:

  1. Spring

    • Spring 是一个全功能的企业级框架,旨在简化 Java 开发,提供了一系列的模块(如核心容器、数据访问、AOP、事务管理等)来帮助开发者构建各种类型的应用程序,从传统的基于 Servlet 的 Web 应用到大型企业级系统。
    • Spring 框架通过依赖注入(DI)和面向切面编程(AOP)等技术来提高应用程序的可测试性、可维护性和松耦合性。
    • 使用 Spring 框架需要手动配置各种组件和功能,开发者需要编写大量的配置代码来配置应用程序的各个部分。
  2. Spring Boot

    • Spring Boot 是 Spring 的一个子项目,旨在简化 Spring 应用程序的开发和部署。它通过提供默认的配置、自动化的配置和快速启动器等功能来减少开发者的配置工作,让开发者更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
    • Spring Boot 集成了 Spring 框架的各种功能,同时还提供了许多额外的特性,如内嵌的服务器、自动配置、Actuator、外部化配置等,使得开发者可以更快速地构建现代化的 Java 应用程序。
    • Spring Boot 提供了一种约定优于配置的编程模型,通过约定,开发者可以避免大量的手动配置,只需遵循一些默认的约定,即可快速启动一个可运行的应用程序。

总的来说,Spring 是一个全功能的企业级框架,提供了各种模块来帮助构建各种类型的应用程序;而 Spring Boot 则是基于 Spring 框架的快速开发工具,旨在简化 Spring 应用程序的开发和部署,让开发者能够更快速地构建现代化的 Java 应用程序。

上次编辑于: